使用塑膠杯或其他支撐物墊高模組的目的,是為了防止掰開筒座的同時,因模組下落而損壞字體。 我們回顧操作流程21,通常石膏只灌倒八、九分滿,也就是說離筒座上緣還有約0.5公分的空間,當模組倒置於地面 時,石膏的平面與地就產生了0.5公分的高度。當我們掰開筒座的同時,模組會下落,同時也會把great future字體拖垮, 這就是為何要墊高模組的原因。墊高模組的同時也要注意,支撐物是否隱固與模組是否平衡。
印模前先決定印左手或右手,如印右手,模型盤放於小孩右手正前方,大人也在右側操作 。如印左手,模型盤放於小孩左手正前方,大人也在左側操作。讓小孩手掌微張放於模型盤上,做一次印模前的預習。 事先告知小孩印模時不要亂動,手掌或手指不可碰觸模型盤底, 否則碰觸點無法成形。
如果小手在膠體凝固過程亂抓或亂動,會影響模型品質,甚至無法成形。一般小孩忍耐力較差,所以大 人必需抓穩小孩手腕,直到膠體固化才放開。建議您可以使用一點技巧,如一起唱首歌或讓他數數1~100‥等方法 以轉移小孩注意力,那等待的時間就不會感到太長了,這效果很好您試試看。
當小手伸入筒內,相對的它會排開同體積的膠體,當膠體液面會上升淹蓋手指和手掌,到達手碗處時, 在正常的情況下都會淹過筒座下緣四週,如果沒有,請小孩再把手掌伸入一點,使液面升高些,讓膠體淹過筒座下緣。
保利龍墊片使用的目的為增加溶膠液面高度,當手掌較小者伸入筒內時,排開溶膠的體積相對的較小, 有時無法淹過筒座下緣,所以必需用墊片來增加溶膠在筒內的高度,其放置於筒內底部如下圖。
正確放置橢圓筒很重要,若擺放的位置不對,印模時小孩會感到彆扭,容易躁動。 如離小孩身體太遠,那手腕與手掌就無法垂直伸入筒內,將會造成手掌某部份碰觸筒壁,這會影響模型品質。
一般印製二歲半以下的幼兒,通常等他睡覺時再印製,這樣成功率比較高, 因為,嬰幼兒溝通不易,而且容易燥動,我們根本無法要求他們三分鐘不動,在他們清醒時印模, 他們一定會亂抓、扭動,哭鬧…等方式來抗拒,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印模,建議您等他們睡覺了再印模。
判斷膠體是否凝固可用以下方法:用手指沾一下膠體,如果會沾手或太軟,像豆腐一樣,表示未完全固化。 如不沾手又有些彈性,像豆干一樣,表示固化完成可以將手手抽出。一般等待凝固的時間大約在3分至4分鐘之間。
使用細不銹鋼絲或防銹迥紋針折彎成,如圖(1)。乘石膏流動性時將鋼絲埋入模型上緣,埋入的深度不可太淺, 如石膏已呈半固化狀態應放棄,如圖(2)。石膏乾後將綱絲彎直,如圖(3)。※匆使用一般迥紋針,它與石膏接觸會氧化生銹。
本操作說明分二次攪拌石膏,實因,受制於攪拌碗太小,無法容下兩包石膏,如果您不想分兩次攪拌石膏,您必須自行找一個比較大的容器,一次將兩包石膏全部倒入,也就是1000g 的石膏,然後量取540cc水混合,做一次攪拌,省時省事。
如果小手在膠體凝固過程中亂抓或亂動,會影響模型品質,甚至無法成形。通常二歲半以下的 嬰幼兒,必需乘其睡覺時再印模,在小手不動的情況下,成功機率才會高。若,印模印到一半,小孩驚醒了,怎麼辨?! 此時,大人要付出更多的耐心,建議您可以使用一點技巧來安撫他,如給他玩具、用聲音來轉移他的注意力…等,反正,盡其所能的哄騙他 ,直到溶膠固化為止。
儘量避免選用會吸水的物件當翻印主題,如(陶、乾木材、布、乾燥後的陶土、紙黏土、石膏…等。) 會吸水的被印物,它在印模中會吸取溶膠的水份,造成被印物與膠體緊密粘結合,無法脫模。 如果無法避免翻印會吸水的物件,您在印模前,一定要將它泡水,讓它吸飽水份,儘快的完成翻印。※毛皮或鏤空的物件,無法退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