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概念
二次灌模法主要運用在「全型手模」的製作上, 「全型手模」在灌注石膏時,灌注法會隨著手掌的姿態 而有所不同,某些「手勢」只要灌注一次石膏就能完成,但某些「手勢」卻要兩次灌模才能得到完整的模型。
「二次灌模法」 它包含兩個步驟:第一次灌模稱為「局部灌模」,先灌注小區域的「死角」。第二次灌模稱為「主體灌模」,將模型主體部份完成灌模的動作 ,並結合「局部灌模」的部份,得到一個完整的模型。
概念圖解
為什麼需要二次灌模呢?當母模只有一個灌注口,而且沒有出口,也就是沒有通氣孔,這類的母模通常會產生「死角」;當灌注石膏時,這個「死角」會 聚集空氣,形成一個小氣室,既使用很大的壓力,也無法讓石膏泥流入填滿它,這表示完成的模型會有缺損。某些(全形手模)會這種現象,必需進行「二次灌模」, 以下的圖解問答將為各位闡述「二次灌模」的概念。
1.假設圖(A)為棒棒糖的母模,請問灌滿糖漿後圖(B)或圖(C)是正確的?

解答:圖 B 是正確的。
這棒棒糖母模只有一個灌注口,而且模穴末端沒有通氣孔,既使施以壓力,糖漿也無法達到末端,就像圖(B)一樣。當棒棒糖脫模後 ,一定會少一截,這一類型的母模通常要進行二次灌模,才能得到完整的模型。
假若把圖(A)棒棒糖母模比喻成全形手模,那彎曲的部份就是手指,直的部份就是手掌與母指,灌注口就是手腕處, 由上述的類比,就更能理解為什麼全形手模要「二次灌模」了
2.請問以下母模需要進行二次灌模是那一個?

解答:圖 G 需要進行二次灌模。
圖(E)與圖(F)雖然只有一灌注口,也沒有通氣孔,為什麼不用二次灌模呢?因為它們的模穴形態就是 一個通氣迴路,空氣可後經由注口排出。圖(G)很明顯的多了一個凸出點,形成「死角」,灌模時空氣一定無法排出,必需進行二次灌模。
二次灌模的方法
一、局部灌模:
以下的圖解動畫為各位說明局部灌模的步驟與方法:

- 攪拌少量的石膏泥灌入母模內。
- 慢慢翻轉母模讓石膏泥流入模穴末端,翻轉的方向要正確,翻錯了方向石膏泥會全部流出灌注口。
- 翻轉母模180度灌注口朝下,讓石膏泥停留在模穴末端。
- 等待石膏凝結,完成局部灌模。
二.主體灌模:
以下的圖解動畫為各位說明主體灌模的步驟與方法:

- 待石膏凝結後,再將母模翻轉回原狀。
- 迅速攪拌石膏,將母模灌滿。
- 等待石膏硬化,完成主體灌模。
※事實上,灌入模穴裏面的石膏是看不見地,那我們怎麼知道石膏凝結了沒? 通常做完「局部灌模」都還會剩下一些石膏,我們可以利用剩餘的石膏來判斷母模內石膏的凝結狀況;當它還有流動性時,千萬不能翻轉回覆,否則石膏流出就失去局部灌模的意義。當石膏已不流動但還沒完全硬化,略像濕軟的黏土時,此刻應立即翻轉回原狀進行主體灌模。
全型手模的實例
人的手掌能擺出許多種手勢,不同手勢的模型決定了灌注石膏的方法,那些手勢的模型灌石膏時需進行「二次灌模」,又有那些只要灌一次?該如何判別?以下我們用實際的圖片逐一說明。
需「二次灌模」的手勢



以上三圖的手勢均有彎曲的手指,必需進行「二次灌模」。首先將彎曲的手指做「局部灌模」, 待石膏凝結後再進行「主體灌模」。
不用「二次灌模」的手勢




以上四圖中的手勢均不用做「二次灌模」。
圖四:布的手勢,五根手指都沒有彎曲,一次就能完成灌模。
圖五:七字手勢,雖然有三根手指彎曲,但手指都緊貼著手掌心,有通氣迴路。
圖六:鹿角手勢,雖然中指彎曲,但與母指接觸形成通氣迴路,一次就能完成灌模。
圖七:拳頭手勢,握緊的拳頭雖然有四根手指彎曲,但手指與掌心是緊貼的,一次就能完成灌模,與圖三放鬆的拳頭不同。
※姆指可視為通氣導管,與任何一根手指尖接觸就會形成通路如圖六。